廣東民俗風(fēng)情之“打小人”
驚蟄一日打小人,
出齊銷鏈刀剪陣;
他是心地不良君,
衰有衰報自當(dāng)昏。
這首詩,說的是“打小人”。 什么叫“打小人”呢?原來,粵人以前有一種習(xí)慣,將一些平常喜歡挑撥離間、無是生非及昧著良心做壞事的人做叫“小人”。一些深受“小人”危害而又無可奈何的人,就會選擇每年“驚蟄”這一天,實行“打小人”。
清光緒到民國這段時間,西關(guān)出現(xiàn)了專門“打小人”的行業(yè)。做這一行的多半是老婦人,所以叫“打小人婆”?!按蛐∪恕?,并不是真的打人,而是用一張綠色的紙,剪出一個形來。可以根據(jù)他人所描繪的“小人”形象信手而剪;剪出來的人形有鼻有眼,高低肥瘦,十分逼真。
“打小人”時,要用一張紅紙剪兩條鎖鏈、幾把尖刀、幾把剪刀。還要準(zhǔn)備一兩個雞蛋,3杯白酒,一點米、豆子、辣椒、豬狗魚之類的血。另外,還有紙元寶、紙金銀、紙綠馬、貴人符等等。“打小人婆”脫下自己的鞋,一邊嘴里念念有詞,說著“小人”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一邊用鞋底痛打紙剪“小人”。
打過一陣,“打小人婆”便拿出剪好的紙剪刀,放在紙人的舌頭上,讓他不再搬弄是非,還把紙刀放在紙人的肚子上,算是剖其腹,挖出其黑心肝;用紙鎖鏈鎖住紙人手腳,不準(zhǔn)他亂走動亂指劃,跟著用鞋又痛打一輪。
打了兩輪之后,“打小人婆”便用香火燒紙人的眼睛,用辣椒喂入其口,用血淋其頭。口中喃喃有詞。這時“打小人婆”穿上鞋,狠狠踏紙人幾下,一場轟轟烈烈的“打小人”方告結(jié)束。
“打小人”純屬一種情緒的發(fā)泄,毫無科學(xué)根據(jù)。過去,一些無權(quán)無勢的平民,遇到一些不平之事,又無力與人爭斗,便只有采取這種方式,發(fā)泄一時的心頭之恨。
50年代廣州還有一行,現(xiàn)在已根本絕跡。但香港的舊區(qū)里還是有人從事“打小人”這份職業(yè),之前不少港產(chǎn)劇集就不時出現(xiàn)“打小人”的情形,大家可以從電視劇集中看到這些愚昧無知的無聊行為,很是應(yīng)了一句話:“吃飽飯,沒事做”!
關(guān)鍵字: 廣東 詩 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