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吃的陜西的美食
泡饃
牛、羊肉泡饃
用優質牛(羊)肉、牛(羊)骨,配以花椒、大茴、草果、桂皮等調料,入鍋內煮至內酥爛、湯汁濃備用。用優質水調面團烙成饃,掰成碎塊。炒鍋置入濃汁湯,再添適量水煮開,放切好的熟牛(羊)肉和適量濕粉絲稍滾,再將掰好的饃塊倒入,加調味品煮1—2分鐘,淋熟羊油盛人碗中。食用時佐以糖蒜、 辣子醬、芝麻油、香菜等。傳統作法有三,一曰“干泡”,通過煮制,湯汁完全入饃內。此饃筋而韌、粘而滑;二曰“口湯”,煮的饃酥綿光滑,吃完碗內留湯一口;三曰“水圍城”。
黃桂稠酒
源于唐代,是以優質糯米特釀而成,純天然發酵,色澤如玉,酒味醇香,酸甜可口,具有止喝、生津、活血、健脾、開胃、潤膚、滋肺、營養等功效,冷熱均可飲用,是老幼皆宜的上等飲品。杜甫詩中“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百家眠”所言之酒即指此酒。
千層油酥餅
千層有酥餅
唐僧歷經艱險,從印度取經回到長安后,即專心致志翻譯經書。唐高宗李治為表彰唐玄奘百折不撓的毅力和一絲不茍的精神,當唐僧譯經達千卷時,特命御廚做“千層油餅”予以賞賜。這種餅就在長安風靡起來。后經歷代相傳至今。此餅以層次分明,色澤金黃,脆而不碎,油香不膩而著稱,被譽為“西秦第一點”。
涼皮
又稱“釀皮子”,從唐代冷淘面演變而來。其面皮選料精良,工藝嚴謹,調味講究,以“白、薄、光、軟、筋、香”而聞名,味酸、辣,涼爽可口,宜于夏天食用。如今是關中西府的重要名吃。
黃桂柿子餅
以臨潼特產“火晶柿子”和特粉攙和作皮,再配以黃桂、玫瑰、桃仁、白糖、冰糖、青紅絲,上等板油攪拌作餡,用木炭火架起整鍋烘烤而成,表面呈金黃色,吃在嘴里,綿軟香甜,是每年秋冬季節時令佳品。相傳明末李自成起義,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后,立即率義軍進攻北京。時值荒年,糧食短缺,農民便把臨潼的火晶柿子和面粉烙成餅子,供給義軍食用,以充軍糧。后來農民為了紀念闖王李自成,每年都烙柿子餅,經多年加工改進而成為西安的獨特風味。
扯面
扯面
關中地區的傳統面食小吃,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主要原料為上白面粉、雞蛋、菠菜、紅蘿卜、調味品等。制作時先將面粉用鹽水和好,用濕布蓋好放置1小時以上,再調到較軟程度后搟成較厚較寬面片,然后手拿兩端,扯成薄而未斷的面片,入沸水鍋煮熟撈出,加調料和辣子粉,用燒熱的油潑后攪拌食之。特點是色澤協調、光滑柔韌、淡雅清香。
鍋盔
始創于唐代。傳說修乾陵時,工程浩大,人數眾多,造膳難,工士自用頭盔烙食而成,現用鐵鍋烙制。料選精粉,細面壓桿,慢火淺鍋烘烤,體呈圓狀,直徑尺多,厚約寸許。鍋盔外表斑黃,切口砂白,酥活適口,能久放,便攜帶。
賈三灌湯包子
名頭最大、字號最為響亮的西安小吃之一。賈三灌湯包子形狀就像石榴,特具西安特色,飽含著對人們的美好祝愿。包子烹制工藝考究,以秦川牛肉為餡,骨髓配湯,皮薄如紙,晶瑩剔透,餡嫩含湯,佐料濃香。以小籠強火快速蒸熟,趁熱上桌,再配以八寶粥或黑米羹,將美味盡皆包裹,色香味俱全,妙不可言。
酸湯水餃
酸湯水餃
一種歷史古老的風味小吃,具有1000多年的歷史。酸湯水餃是把羊肉水餃放在特制的酸湯內食用。酸湯含蝦皮、熟芝麻、香菜末、韭菜末、牛油、香油、雞油、甜醋、醬油等13種調料。
肉夾饃
在西安,老樊家幾乎成了臘汁肉的代名詞。臘汁肉起源于戰國,當時稱“寒肉”,經世代流傳、演變,遂成今日之秦味臘汁肉。樊記臘汁肉已有近百年歷史,由一姓樊小販所創。由于其選料精、調味全、火功到,又經長時間煨制,顏色紅潤、軟爛醇香、久貯不變。食者有“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渣滿口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后余香久不散”之贊譽。近年來,在制作工藝上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加大了瘦肉比例和香度,使其更加濃郁噴香,深受食者歡迎。用剛出爐的白吉饃夾著吃,則饃香肉酥,回味無窮。
關鍵字: 八寶粥 晶瑩剔透 色香味 調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