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古城榆林品風味美食
炸豆奶
色澤金黃 外脆里嫩
以濃豆漿為主料,配雞蛋、白糖、淀粉、面粉、豬油,燒沸,冷凝,油炸而成。
陜西榆林傳統風味小吃。以豆漿,雞蛋,綠豆淀粉為原料,經炸至而成。其做法是:取濃豆漿置碗中,磕入雞蛋,再將綠豆淀粉糊加入,攪打均勻,即成雞蛋豆漿。炒鍋置火上加豆漿,白糖,用旺火燒開,緩緩加入制好的雞蛋豆漿,邊倒邊用手勺在鍋底輕輕攪動,見豆漿已成糊狀時起鍋,倒入方瓷盤內,使其冷卻成凍狀,即成豆奶。案板上撒一層白干面粉,將冷凝的豆奶扣翻在面粉上,再撒上一層面粉,切成4厘米的寬條,放入面粉中裹勻。炒鍋置火上,放入熟豬油,逐個下入豆奶條,炸至漂浮油面,呈金黃色時撈出裝盤,撒上白糖即成。其特點是:外焦里嫩,香甜適口,味道甘醇。現有一家的產品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羊雜碎
不雜不碎 吃起沒滋味
“榆林人愛吃羊雜碎,有頭有蹄有肝肺”。羊雜碎是榆林的一種風味小吃,由羊的頭、蹄、血、肝、心、腸、肚、等混合燴制而成,故又名“羊雜燴”。
羊雜碎,貴在雜、碎。不雜不碎,吃起來就沒滋味。羊的頭蹄血肺,心肝肚腸,統統不棄,少了一樣,做出來的雜碎便寡淡。洗滌是一道更精細的活兒。一副下水往往要洗上十多遍,還得在清水浸泡一陣。這樣處理的下水,干凈去膩,又有羊雜碎特有的風味。然后用刀切成式樣不同的片、塊、絲、條、肚、條要切得極細,心肝血肺要搭配勻稱。雜碎入鍋,文火熬燴,還可再配上細粉絲。食用時按照個人口味佐以辣面、香菜、蔥絲、姜粉等。
羊雜碎集羊內臟于一鍋,形色繁多,肉質各異,味道酸辣兼宜,無腥不膩,湯鮮味美,入口生津,營養豐富,在氣候偏冷的北方食用可御冷逐寒,食著往往半碗才下肚,便遍體生熱,一碗吃完,則熱汗淋漓。既經濟實惠,又食用方便
拼三鮮
色香味美的“滿漢全席”
拼三鮮是陜北美食里的一道特大菜,說它特大原因有四。一是它大名外揚,據說乾隆皇帝私訪榆林時,曾吃過此菜,贊不絕口。后來被帶入宮中,作為招待外國使臣的壓軸菜。也有人說清康熙皇帝征討北疆叛匪,凱旋來到榆林后,有位名廚特獻此菜得到贊賞,后命宮中御廚把此菜列入滿漢全席菜系。因而只要到陜北,去榆林的人如果不吃拼三鮮,也可以說失去了一次品嘗宮廷菜的機會。二是它濃縮了陜北菜系的精華,有葷有素,稠稀相間,色香味形俱全。三是它制作工序繁雜,需要配料眾多,非一般廚師敢夸口能做好。四是它如同宮廷盛宴“滿漢全席”一樣,有許多秘而不宣的細節在里面,即使兩位大廚都可以做出拼三鮮來,一嘗味道也可能是大相徑庭。所以要說哪家正宗,哪家不正宗,只有你自己去品味而定了。
拼三鮮在烹制技法上用到了,燒:燒豬肉,炸:炸丸子、炸洋芋、炸佛手、炸酥肉,煮:煮羊肉、煮雞肉,涮:涮片粉、涮雞蛋皮,蒸:蒸丸子、蒸酥肉,氽:氽丸子。然后加副料十多種,調料十多種,經過三十多道工序燴制而成。所以也叫大雜燴、拼雜燴。也有加入海鮮品的,就叫做海三鮮了,這是近些年才延伸出來的名堂,很有誘人之處。
榆林豆腐
榆林豆腐 天下一絕
馳名中外的榆林豆腐具有白嫩細膩、味香可口、營養豐富、價廉物美的特點,是榆林地方第一名菜。遠方來客,都以品嘗榆林豆腐為佳趣。
榆林豆腐有悠久的歷史。遠在明代,榆林古城為長城線上的九邊重鎮之一。隨著城市的擴大,兵民日益增多。但是,由于塞外副食品缺少,居民便用普惠泉流出的桃花水做豆腐食用。食之白嫩、細膩,昧香可口,與外地豆腐就是不一樣,慢慢就成為軍民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明正德年間,武宗朱厚照巡視榆林,住在凱歌樓。地方官將豆腐上供,武宗食后,非常稱贊清朝,康熙皇帝巡視榆林,吃了榆林豆腐菠菜后,呤出了“清香白玉板,紅嘴綠鸚鵡”的贊美詩句。從此,榆林豆腐更是名揚天下。
榆林豆腐吃法也比較多樣,有燴豆腐、炸豆腐、炒豆腐、清蒸豆腐等。特別是炸豆腐奶,色黃、皮脆、肉嫩、味香,真是色、香、味俱全,入口不膩,百吃不厭,是豆腐菜中的上品,為灑席上款待嘉賓的上等名菜。“豆腐宴”更是中外美食家的歡迎。
關鍵字: 副食品 炸豆腐 羊雜碎 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