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勞勇敢的苗族人民萬種風情
苗族孩子
[苗族]
苗族,自稱“壯”、“蒙”、“摸”、“毛”,也有稱“嘎腦”、“果雄”、“帶奧”、“籠兒”的。
苗族,在民族大家庭中是一個人口較多、分布較廣的民族,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苗族的先民,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以及“荊楚地帶”,后來他們沿洞庭湖溯水而上,慢慢到達湘西和黔東一帶,然后在這里定居下來,生息、繁衍。根據史料記載,苗族在周秦時代稱為“蠻”,漢代移居湘黔以后,又被稱為“五溪蠻”、“長沙蠻”。元代封建統治者在湖南苗族地區設置“五寨長官制”,在貴州苗族區設置順元等路軍民安撫司,以加強對苗族人民的統治。
到了清代,實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司,任命流官,清查田土,征收賦稅,調查戶口,統一設立府、廳、州、縣、進一步加強了對苗族人民的統治。這使許多苗族人民生活十分貧苦,長期掐扎在死亡線上,終年不得溫飽。苗族人民真正翻身作主,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才得以實現。
苗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在歷史上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者進行過不屈不撓的斗爭。如漢武帝十三年(公元37年)“武陵蠻精夫相單程等,大寇郡縣”,極大的震撼了封建統治王朝;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59年)暴發了苗族與土家族人民聯合參加的“乾嘉起義”,先由貴州松桃廳苗族領袖石柳鄧和石乜妹(女)發動,接著湘西花垣黃瓜寨的石三保,鳳凰廳野堡寨的吳隴登和蘇麻河的吳半生以及吉首坪垅的吳八月和三岔坪的吳連舉紛紛響應,聲勢浩大,斗爭勇猛,打敗了清軍多次進攻。這次起義軍斗爭共進行了13年之久,給清軍以沉重的打擊。國民黨統治時期,湘西苗族、土家族人民又一起堅持斗爭,廢除了自清嘉慶以來盤剝湘西人民100多年的“屯田”制度,并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在長期的斗爭中,苗族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
關鍵字: 多 大家庭 果 民族 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