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化精髓——瓊劇
瓊劇,亦稱瓊州戲,海南戲,是海南島大眾百姓和海外華僑十分喜愛的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劇種。
瓊劇歷史悠久,和粵劇、潮劇、漢劇同稱為嶺南四大劇種,屬南戲一支。
明《正德瓊臺志》:“迎春日,衛所扮裝關王會游街,至十三日畢。集廟中演所裝游藝機會之紅。”《瓊州府志》也說明正德以前,有演雜劇酬神賽會。
《猥談》稱:“南戲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際,謂之溫州雜劇。”1755年續修的《瓊山縣志》稱“正月下浣,鄉民況抬本境之神,聚會飲酒,演唱土戲。”
由此可見,在明未清初,已流行用土語演戲了,這土戲就是瓊劇的前身。于后,它吸收閩南戲,廣東潮州正音戲和海南民歌、道壇樂曲而逐步形成了瓊劇,瓊劇誕生后,主要流行于海南島各縣,清咸豐至光緒年間(1851-1908年),開始向海外和國內一些地區傳播,雷州半島也十分滾行,其后隨華僑出洋流入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泰國、柬埔寨等地。現在南洋群島還有一些班團在演出瓊劇。
瓊劇似乎是海南民間的戲劇, 究竟出自何一朝代, 都未曾見有歷史性的文字記載, 不知是不是因為海南話的唱詞較難翻譯整理的緣故。這種理由從腦子里冒出來,都讓我有些臉紅,這等幼稚的想法委實讓人吃驚。
瓊劇其實是南戲的一支,與粵劇、潮劇和漢劇同稱為嶺南四大劇種。據說它可能出現于明代時期,在海南流行的雜劇(源于弋陽腔)的基礎上,吸收閩南戲、徽調、昆腔、潮州正音戲、白字戲(潮劇)、廣東梆黃、和海南民歌、歌舞八音、傀儡戲、道壇樂曲等逐漸形成的一個弋陽腔支系的地方劇種。流傳里,瓊劇曾經流行于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還被稱作“南海的紅珊瑚”。
瓊劇的藝術遺產豐富。它的傳統劇目分三部分:一是文戲(以唱功為主)如《槐蔭記》、《琵琶記》等八百多出;二是武戲(以做功、武打為主)如《楊家將》、《封神演義》等歷史、神話小說戲等四百多出;三是文明戲,又稱時裝旗袍戲,如《空谷蘭》、《斷腸草》等一百三十多出。解放后經過整理、改編、創作和移植其他劇種的古裝、現代劇目,總有一千五百多出。還出現了一批久演不衰的優秀劇目,如《紅葉題詩》、《張文秀》、《搜書院》、《狗銜金釵》等。這些劇目,故事動人,唱詞通俗易懂,又富有哲理。
瓊劇的劇情, 大多數采取歷史和民間的故事為題材, 以臉譜唱腔及動作來表達劇中人之身份和故事的內容, 但它和別的戲種又有著許多的不同,注重生、旦的劇情與劇路, 一般程序為先苦后甘, 惡有惡報, 善有善果, 然后是有情人終成眷屬, 最后再來個團圓大結局。
瓊劇的可愛也許就在于這種渾樸簡單處,但這種固定的感情公式已不適合我們現在實際生活里的復雜情緒,因而我們無法把自己排到戲中的角色里。戲中種種苦難被剔去細節,然后結果總是皆大歡喜。感情簡單化之后,就更為確定和堅強,也比較輕松,在戲中,它更添了千年的經驗的份量。所謂戲如人生,已是大眾的習慣,當所有的戲份都過于完滿,它就將離現實很遠,而我們年輕的眼睛,在它狹小整潔的美麗的圖案中只能逃避。
瓊劇里的人物,不論有什么心事,總能最終有機會痛痛快快地說出來;即使沒有知友,也能說給觀眾聽;所有遭受的苦難,總能有合適的人遇見相助,最終得到完滿的補償;所有相愛的人,總能在經歷了種種他人制造的磨難之后,相遇于一個特殊的時刻,相擁喜極而泣。場景總是由動作、服裝、臉譜的色彩與圖案以及一串串的聲音銜接而成,化妝和表白是極其夸張的,看慣了瓊劇,就覺著生活中什么都不夠熱鬧了。
關鍵字: 華僑 海南島 特色 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