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永不消逝的記憶
解放后南京人民為了緬懷革命先烈建成了雨花臺烈士陵園。該園位于南京南郊,占地87公頃,園內植滿青松翠柏,雪松、龍柏、水杉、玉蘭等樹木四季常青,郁郁蔥蔥。
廣場南端建有由高10.03米、寬14.2米、厚5.6米,共179塊花崗石的花崗山組成的巨型烈士雕塑群像, 塑造了九位象征著各族各年齡層次的烈士氣宇軒昂、視死如歸的壯烈形象,像裝配而成,重達1300噸。
是我國目前同類題材最大最重的花崗石雕,雕像矗立于革命烈士殉難處。 革命烈士紀念碑在主峰山巔上。陳列館里內有烈士遺物以及對敵斗爭的史料,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位于長江路東段,漢府街偏北的梅園新村30號、35號和17號,是中國共產黨代表團的辦公原址。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
在這里同國民黨政府進行了10個月零4天的談判,梅園新村30號,是周恩來和鄧穎超同志當年辦公和居住的地方。辦公室里還陳放著當年周恩來用過的寫字臺、轉椅、分省地圖以及中共代表團的信箋。
35號是董必武和李維漢、廖承志等代表團成員當年辦公和居住的地方。17號是代表團工作人員辦公和居住的地方。代表團的外事組、軍事組、新聞組、婦女組、顧問組、電訊室和十八集團軍辦事處都設在這里。
周恩來經常在這里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發表重要聲明。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始建于1985年,是我國第一座抗戰史系列專題紀念館。
本館在國內外的影響不斷擴大,截止到2005年7月6日累計接待中外觀眾11,187,424人次,其中國外觀眾1,014,133人次(日本觀眾500,972人次),目前已成為對內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對外配合國家開展民間外交及國際和平友好交流的重要場所。2004年3月1日,本館免費開放以后,吸引了更多的觀眾前來參觀訪問。本館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近年接待國內外人士達120萬人次,其中青少年為40萬人次,已成為對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渡江勝利紀念館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挹江門城樓上。
挹江門城樓地處揚子江畔,石頭城北,與風景秀麗的獅子山、八字山相連,該城樓建有一座仿明宮殿式樣的兩層宮殿式門樓,黑瓦雕門,飛閣流丹,畫梁雕棟,古色雅致。
館內珍藏著豐富的文物和史料,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選擇,記載了中國革命史的發展歷程,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尋求真理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業績。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南京,古稱金陵,與北京、西安、洛陽并稱為“中國四大古都”,這里有著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自公元229年東吳孫權遷都南京以來,歷史上先后有10個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朝都會”之稱。
南京位于我國東南部的長江下游,素有“東南門戶,南北咽喉”之稱。四周低山盤曲,山環水繞,自然風貌獨特。境內綿亙著寧鎮山脈西段,城東鐘山若長龍蟠繞,城西石頭山似猛虎雄據,故稱“鐘山龍蟠,石城虎踞”。
每每提到南京,首先想起的是一部部電影里讓人悲傷且壓抑的畫面。可就是如此深入人心的故事,深深吸引著我。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著名文學家朱自清先生游歷南京后,寫下的《南京》一文中就有這樣一段評價:“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痕跡。你可以揣摩,你可以憑吊,可以悠然遐想……”
這座六朝之都,與朱元璋,康熙,孫中山有著層層疊疊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這座古都之中,按著歷史留下的遺跡行走,你會驚喜地發現,你的生命在歷史的不同時間段里。
重復穿梭,你看到的聽到并產生想象的畫面,如同無聲的海嘯,在突然的時間排山倒海的洶涌而至,矗立于前。四周轟聲如鳴,眼中產生一面只有自己才看得到的畫面。
這便是歷史古都的魅力,它帶你回到過往,帶你去體會那個或繁華或動亂或隱世的年代。抵達南京后,先到玄武湖邊選定住宿。找些小吃填填肚子后,乘游1路游覽明孝陵和中山陵景區,聯票140元。
下午乘9路車先到大行宮下車,參觀總統府舊址。傍晚乘1路到夫子廟,在秦淮河邊品美食,欣賞夫子廟五彩繽紛的夜景。酒足飯飽后,可乘1路車返回玄武湖,到湖邊散散步或夜游秦淮河賞賞河邊美景,之后就可以美美地在回味中進入夢鄉。
隨后乘304路車到平江府路站下車,步行至瞻園參觀。結束后再步行至古城墻中華門參觀,約一站路左右。再從中華門坐公交車前往雨花臺烈士陵園參觀,公交線路很多,如游2、游4、33、101、102、105、106、305路都可以抵達。
下午乘游4路去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再轉39路前往靜海寺,到閱江樓上觀賞江景。行程景點安排較全面有些緊湊,喜歡慢慢細游賞景的游客,也可自行根據各人愛好對一些景點進行取舍(如第一天可只參觀明孝陵、中山陵)或延長旅途時間。
南京明孝陵在南京市東郊紫金山(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茅山西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合葬于此。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宏偉,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500多年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布于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寢,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的。
明孝陵是現存建筑規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寢制度既繼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為陵”的制度,又通過改方墳為圜丘,開創了陵寢建筑“前方后圓”的基本格局。
明孝陵的帝陵建設規制,一直規范著明清兩代500余年20多座帝陵的建筑格局,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稱明清皇家第一陵。
這座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顯赫、規模宏大、形制獨特、背依鐘山環境優美而著名于世。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孫中山先生的陵墓。
它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鐘山東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整個建筑群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
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鐘”。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鐘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鐘頂圓弧。
而陵墓頂端墓室的半球形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鐘擺錘,廣場南端的鼎臺(現改為中山先生的立像)為大鐘的鐘紐,“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征,因此整個大鐘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孫中山的立像英姿勃勃,擺動的手勢好像正在發表關系國家命運的演說。
關鍵字: 南京 烈士陵園 米 雨花臺 革命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