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浪游者的神圣境地
如果一個人去了拉薩,他可以看到一生中最藍的天;如果一個嬉皮去了拉薩,他可以看到一生中最廣博的天,拉薩的嬉皮精神在于每個嬉皮士自身的冒險。
這種精神上的拼搏不僅僅是懷著對宗教文化、自然之巔的好奇,而是如何看到自己,如何體驗自己,這才是拉薩對于我們的意義。當然也有人這樣定義前往西藏的嬉皮——他們是來來往往的人,他們向你展示了另外一種人生。
其實去西藏,大家都是為了感受不一樣的人生,哪怕只有片刻。八廓街、八廓街、八廓街⋯⋯拉薩就沒有別的精彩所在嗎?我也曾如那些久居于此的“拉薩客”一樣。
一天到晚地泡在八廓街,從一家甜茶館到另一家西餐吧,從熱鬧的背包客棧到同樣熱鬧的嬉皮酒吧⋯⋯直到有一天,我決定從八廓街出走,像個真正的背包客那樣去尋回在路上的感覺。
我的目標是拉薩城郊區的色拉寺——不是那處門票不菲的著名景點,而是色拉寺身后的那座大山。很多游客在參觀完色拉寺之后看都不會看那座光禿禿的大山一眼,其實山中別有洞天。
大口喘著粗氣,從山腳向上攀爬,兩個時辰過后我已到達山腰,從這里開始,有一連串廟宇在等待我的拜訪。這些廟宇規模都不大,卻有著游客罕至的清靜,往往要等上好長時間,才會見到一兩個香客的身影。
寺廟里的僧人都很熱情,我幾乎每到一處都會被請到僧房中一敘。端著熱氣騰騰的酥油茶,坐在午后燦爛的陽光中,停著老僧用磕磕絆絆的漢語講述老拉薩的傳說⋯⋯我已舒服得再不想挪步。
這之后的山間徒步要格外留神,因為在不經意間,很可能就有一個只身在山崖上打坐的神秘僧侶從你身邊錯過。那晚我留宿在山上的一座尼姑寺中,當僧人們做完晚功課、漫天星斗由稀疏變得燦爛時,一座燈火通明的城市如海市蜃樓般自山腳下的黑暗中浮現出來。
那一刻,我有種自天上窺視人間的超脫之感,出走八廓街的徒步線路可不止這一條,找個當地的藏族朋友帶路,你盡可以在拉薩城郊尋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旅行體驗。
其中最終極的徒步體驗當屬甘丹寺到山南的朝圣線路。甘丹寺是拉薩三大寺之一,從這里隨朝圣者徒步大約4天可以到達著名的桑耶寺和青樸修行地。西藏的第一座寺廟——桑耶寺就不用多言了,對于具有嬉皮精神的背包客來說,青樸才是游走天下的終極目的地。
如果你沒有機會前往“嬉皮圣地”——披頭士曾經靜修過的印度山城瑞詩凱詩,那就將青樸作為自己的悟道之地吧。青樸修行地位于一條充滿出世般寧靜的山谷中,自山腳到山頂遍布修行者的山洞和小木屋。
在那個中午,我靜靜地在林間打坐,修行者的念經聲在山間此起彼伏、經久不息。在這充滿迷幻感的聲音中,我漸漸生出一種漂浮于海面上的奇妙幻覺,我的身體似乎在一瞬間變得輕盈無比,我的思想如山風一般在我身體間自由穿行。
這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感覺,不正是嬉皮生活的至高境界嗎?客棧在拉薩是那種小而精致的可愛類型,在這里,你感受最多的是充滿了嬉皮情緒的花朵。
在暮野驢舍的獨棟藏式的小院里,主人在這里種滿了鮮花,院子里面有休閑桌椅和床榻。如果你有幸在這里停留,你可以充分享受拉薩的日光浴,發呆、看書,或者隨意干些什么你喜歡的事吧。
很多年輕的嬉皮選擇暮野驢舍還有一個有趣的出發點,那就是這里的自助廚房,人們相互比拼廚藝,非常有趣。·拉薩影像小棧,在這里,背包客付出的費用不僅僅包括床位,還包括陽光明媚的大客廳、一院子的鮮花、各種圖書雜志、美好的音樂、私家旅行線路指南、攝影觀念與旅途感悟的自由交流。
當然還有美麗的拉薩河風光。這間建于連排別墅式藏房中的客棧就位于拉薩河邊,一胖一瘦兩女老板都熱愛旅行和攝影,于是客棧也就成了為所有愛西藏、愛攝影、愛旅行的人準備的臨時家園。
在這里你沒有機會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因為你的“家人”總是在熱鬧地聚會,關于倉央嘉措的情詩,無論有情或無情的人,拿著腔調,世人嘴上多少都能吟上幾句。
不過,倉央嘉措的一生所遭遇的,卻非“常人所受”。無論是坐床在那至高權力之位上,還是在民間流落之時,他的境遇從一出生就受到一種自身生命力量之外的“命運”的控制,充滿著跌宕甚至不幸。
按照不少藏族史書的記載,17世紀西藏政權斗爭矛盾集中,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去世后,因當時的“攝政王”第斯(又稱第巴)桑吉嘉措執行了他的遺囑。
秘不發喪十五年(又說此乃第斯桑吉嘉措在五世達賴死后專權的一種對外的說法)。而五世達賴去世后,第斯桑吉嘉措就秘密地找到了一個轉世靈童,后來的倉央嘉措,因秘不發喪的原因。
這孩子的身份便一直在諾布康那地方被保密著,直到已經成為15歲初諳人事的翩翩少年,關于倉央嘉措的說法很多,但比較統一的是對他才華的認識。
所以,因為他的才華,在后來迫于政治需要坐床(也等于做了第斯桑吉嘉措的傀儡)之后,年輕的倉央嘉措開始把滿腹的才華,都用在了寫情詩上面。
據傳有這樣一首“住在布達拉宮里,是活佛倉央嘉措;進入拉薩民間時,是浪子宕桑旺波”。這無法考證的詩歌,是倉央嘉措自嘲所撰還是后人為他綴補?
不得而知,只是這一首卻是他真實的寫照,黃色的屋子里還有他的傳說,所有關于倉央嘉措的傳記、史實記載,都曾記錄過他離經叛道的僧侶生涯。
白天研究學問,晚上偷溜出布達拉宮。甚至,布達拉宮后的綜角祿康公園(今亦稱九龍潭或龍王潭)就是他曾經的幽會地。有趣的是,有記載的史書和民間似乎永遠對一些有軼事的人態度不一。
史書認定的這個全無政績的倉央嘉措,卻因著宕桑旺波的浪子之名受到民間的莫名喜愛。甚至傳說因屋里的女子跟活佛倉央嘉措有來往,當時拉薩不少房子都把外墻刷成黃色,以示區別,1701年前后,因為當時駐扎西藏的蒙古人拉藏漢與第斯桑吉嘉措之間的矛盾。
第斯被拉藏漢所殺,倉央嘉措按照清朝中央政府的要求被“遞解回京”。在經過拉薩市郊的哲蚌寺時,曾經被僧眾“搶”回去。后來因拉藏漢兵追城下,哲蚌寺不保,倉央嘉措索性自行現身。
關于倉央嘉措的仙逝基本有兩個說法:一說他在赴京途中即死,死時年僅24歲。而又有種說法他逃脫了拉藏漢的監控,一直在外弘法直至60多歲。布達拉宮的后山,下山要從后山走,曲折的路呈之字形。
據說當年為了方便出宮,倉央嘉措一到晚上化名宕桑旺波出去。直到后來在雪后的小路上留下了腳印才被發覺。之字形下山后,一條水泥路正通往今天叫做綜角祿康公園的地方。
那里就是傳說中倉央嘉措的幽會地。綜角祿康公園,要想在這里找到幾百年前倉央嘉措幽會的痕跡,恐怕是不可能了。這里是一所小公園,就在九龍潭的中央,水質清透、水波輕盈,水里還有不少野鴨等等水鳥。
若不是冬日里樹干光禿禿地挺在那里,你幾乎會懷疑這簡直是塞外江南小景。哲蚌寺內,冬日的陽光照在走廊里。在拉薩,冬天早上9點以后便陽光普照,有陽光照到的地方都暖暖的,這種干燥而溫暖的感覺讓人對生活充滿了感恩和依戀。
穿過哲蚌寺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轉經筒小徑,還是高高石頭上彩色的佛像,都沒有這個連接內室和外室的走廊來得精彩——— 猛烈的陽光照進來,窗欞的形狀分明,讓人喜悅和為之駐足。
哲蚌寺后山的黃色小屋,在拉薩所有的寺廟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房子:一片白墻之中,突然有粉刷成黃色墻壁的房子出現。按照當地人的說法,這種刷了黃色外墻的,一定是曾經有過活佛高僧在這里出沒。
當然,我們不得而知,這個黃色的小屋是否也曾經有倉央嘉措的足跡。如果一個人去了拉薩,他可以看到一生中最藍的天;如果一個嬉皮去了拉薩,他可以看到一生中最廣博的天。
拉薩的嬉皮精神在于每個嬉皮士自身的冒險,這種精神上的拼搏不僅僅是懷著對宗教文化、自然之巔的好奇,而是如何看到自己,如何體驗自己,這才是拉薩對于我們的意義。
關鍵字: 宗教文化 拉薩 流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