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景區
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市東,位于樂山市城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合處,北距成都160余公里,是依凌云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的一尊彌勒坐像,始鑿于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歷時90余年方建成,建高71米,有quot;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quot;之稱,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
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通高70余米,頭高約15米,頭項上可置圓桌。耳長7米,眼長3.3米,耳朵中間可站兩條大漢。肩寬28米,可做籃球場。它的腳背上還可圍坐百余人,是一尊真正的巨人。大佛頂上的頭發,共有螺髻1021個,這是1962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清的。遠看發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單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拼嵌裂隙,無沙漿粘接。螺髻表面抹灰兩層,內層為石灰,厚度各為5-15毫米。1991年維修時,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遺存螺髻石3塊,其中兩塊較完整,長78厘米,頂部31.5times;31.5厘米,根部24times;24厘米。
樂山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維修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這說明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是真實的。由此可知,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巖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現窟窿,內則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不過,這是唐代貞元十九年(803)竣工時就是如此,還是后人維修時用這種工藝修補,已不可考證了。
關鍵字: 世界遺產 樂山大佛 樂山市 渾然一體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