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文獅子
洛川盛行“獅子舞”,尤以“文獅子”最為著名。獅子在洛川深受人民的崇敬和喜愛,每逢春節鬧秧歌或耍社火時,都少不了舞獅子。他們認為獅子是吉祥的化身,可以避邪、驅瘟、消災免難,春節耍獅子的習俗,具有逐疫驅邪的含意。此外在農村蓋房修門時也常用石獅子做門墩或頂柱石,用以鎮邪;有的農戶在炕頭上擺著石獅子,做小娃的枕頭,也有祝福的含意。這些特色濃郁的民俗,使獅子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
洛川文獅子,以洛川城關鎮為代表,風格、動作都很有特色。其特點是以擬人化的手法,栩栩如生地表現了獅子戲繡球的各種神情和姿態,細膩地表現了獅子溫和馴順,活潑可愛的性格。通過表演獅子的撲、轉、滾、翻、爬、臥,以及抖毛、搖頭、擺尾、舔爪、啃襠、搔癢等動態,淋漓盡致地刻畫了獅子的習性和特征。
獅子舞
洛川文獅是在1946年前由山西人暢伯龍來洛川落戶經商時傳入,后經老藝人何三友等不斷探索創新才形成一套完整的有文有武、文武兼備的動作和程序。服裝和道具,也由藝人自己設計、制作。獅皮由白布和麻做成,獅頭是用麻紙糊制,然后彩繪,色澤鮮艷,形象逼真,是一件造型美觀的民間工藝品。文獅子的表演,要求耍獅子的兩人互相配合默契,個人功底水平高,才能使獅子舞得生動、精彩、活潑、感人,主要動作有“獅子出山”、“喘氣”、“抬頭瞭望”、“登高直立”等,這些動作的一招一式都構成了渾然整體。即使獅子臥在地上休息,也要將獅皮一上一下的閃動著,以表現獅子的呼吸節奏,使表演更加生動逼真和形象完美。
文獅子的另一關鍵人物是引獅郎,他在表演中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引獅郎多扮作武士形象,要求有較深的武術功底,會翻能打,手中的紅繡球是引逗獅子的道具,通過拋、扔、搶、奪,與獅子展開了一場嬉戲逗耍的場面。最后終于將獅子制服,表現華夏民族勇敢無畏的精神和力量。
洛川文獅子用打擊樂伴奏。表演時,獅于完全踩著打擊樂的節奏而舞蹈。但伴奏必須隨獅子的情緒、舞步給予恰當的鑼鼓點,這就要求伴奏者非常熟悉表演的整套動作。
關鍵字: 文獅子 春節 洛川 獅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