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侯張騫的故里
博望侯張騫的故里在城固縣。他的紀念館和他的墓冢建在一起。城固縣距漢中市30公里,紀念館在縣城西北四公里處。遠遠就望見高大的古柏,郁郁蔥蔥。
張騫墓
在中國的歷史上,張騫是一個值得大寫特寫的人,。他是歷史上走出華夏地盤帶有明確外交任務的第一個外交部長,也是帶著中國特產(chǎn)絲綢、開拓絲綢之路、與外國進行以物易物貨物貿(mào)易的第一個外貿(mào)部長:他是中國歷史上睜開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打開國門、從外國引進大量物種的科學家,也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藝術家:他是深入不毛、走過天山、翻越過帕米爾高原、探索過瀾滄江大峽谷的探險家、地理學家,也是代表漢朝訪問過幾十個國家的親善大使:他是和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者進行過面對面斗爭的軍事家,也是在華夏大地上建立過有史以來第一個外來物種大規(guī)模引種訓育基地的農(nóng)業(yè)科學家。
博望侯張騫墓
站在博望侯張騫墓前,我忽然想到我們今天這些人,都是他老人家一生勞碌的最大受惠者。我們時常吃的玉米、核桃、芝麻、葡萄、石榴、土豆、黃瓜、西瓜、甜瓜、蠶豆、大蒜、芫荽(香菜)、洋蔥、胡蘿卜、包心菜等四十余種食品,都是張騫從西域引進回來的。中國古代的絲綢、瓷器是從他開辟的絲綢之路上走向世界的。可是,他的偉大業(yè)績只停留在教科書上,當代傳媒對他不公。他沒有被寫進小說,他沒有被編進戲劇,更沒有以他為主人公的電影和電視劇。
一對十幾米高的石旗桿矗立在宏偉的漢代建筑風格的大門兩邊。進門是紀念館,紀念館后面就是陵墓。墓冢掩映在古柏翠竹之間。古柏很粗,幾人才能合抱。墓前兩側(cè),供奉著一對大型石翼獸(當?shù)卮迕袼追Q“石虎”)。石翼獸和石旗桿是漢代流傳下來的原物,極具考古和研究價值,十分珍貴。墓前有好幾道大型石碑,較有名有兩塊:一塊是清代學問家畢沅所題之碑,一塊是西北聯(lián)合大學所題之碑。畢沅在陜南作過官,而西北聯(lián)合大學對張騫墓進行過發(fā)掘。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由平津遷移到漢中城固縣,組成了國立西北聯(lián)合大學。校址在城固縣小西門外,即現(xiàn)在的城固一中院內(nèi)。(當時還有一個西南聯(lián)大,在昆明。)時局雖然動亂,但是在許壽裳、黎錦熙、徐誦明、李蒸、何士驥等教授的主持下,還是對張騫墓進行了發(fā)掘。但挖掘工作只進行了外圍清理,尚未進入墓室,就被張騫后裔所阻止,只有少量文物面世。現(xiàn)在墓前西北聯(lián)大所立之碑,正面碑文《增修漢博望侯張公墓道碑記》,由黎錦熙書寫;碑背面《漢書張騫傳》由許壽裳書寫。黎錦熙是當代著名語言文字學者,他在碑刻中,使用了新式標點符號,這在碑文中是第一次。許壽裳是文學家,魯迅的摯友。今日我們撫摸著他們的文字,思想起風起云涌的年代,不無滄桑之感。
1944年,國民黨在漢中駐軍的一名王師長為其母做壽,以打靶為名,派軍隊將張騫墓包圍,從墓西側(cè)挖開一個高四尺、寬三尺的大口子,進入墓穴,盜走何物,沒有記載。現(xiàn)場扔下一只一尺多長黑幫白底的靴子,被農(nóng)民拾起供在附近廟里,但不到半天就風化了。
張騫墓
附近村民對張爺信奉備至,磕頭燒香的絡繹不絕。一位中年人告訴我們:每年廟會,陵園內(nèi)樹木花卉、竹林植物上,拴滿了村民們用來祈福免災的紅絲帶、紅綢子、紅毛線。張騫長眠在這里已經(jīng)一千九百多年了,還在保佑著一方百姓。
陵園很小,紀念館內(nèi)可供參觀的東西亦不多。一位老者說,縣城西十幾公里的地方,有一個村叫“古城”,是張騫晚年頤養(yǎng)的去處,可以看看。我們立即驅(qū)車前往。的確不遠,就在108國道旁邊。村子很大,四周有土城圍子,像城墻,墻下有護城河遺跡。資料上講,此地原叫“胡城”,也叫“胡姬城。”張騫出使西域回來,與胡妻俱還漢中。帶回來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樂器樂譜,經(jīng)常教習演練“胡樂”。晉代曾在這里出土過十二枚編鐘。地下應該還有文物埋藏。由于沒有保護措施,“胡城”已淪為村居了。
縣城火車站附近有一個小廣場,廣場中心有一座張騫手持漢節(jié)的大型雕塑。有十幾米高,是現(xiàn)代人的作品。當年從這里走出去的農(nóng)家孩子,可能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恩澤千秋、惠及萬代的一代偉人。
關于張騫墓前的兩只石翼獸,還有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說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大夏等國,并探索黃河源頭。他(從黃河)乘槎(坐船)逆水上行一月多,到了一個地方,只見城郭繁華如內(nèi)地州府,見一女子在室內(nèi)織布,又建議丈夫牽牛在河邊飲水。張騫在河邊拾了兩塊石頭,回來拿給博學家東方朔辨認,東方一看,大吃一驚說,此乃天上織女支機石也!才知道他到過的地方是天上,見過的人就是牛郎和織女。后來演化為墓前的兩個石翼獸就是侄女的支機石。此事唐以后多有詩人歌詠之。以至乘槎、星槎、浮槎等詞,竟成了外交、出使的同義語。同時也有了“黃河通天”之說。
城固縣還有漢太尉李固墓,因時間不允許。就此作罷。
關鍵字: 博望侯 城固縣 張騫 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