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城文物景區
戚城文物景區,位于華龍區京開大道西側戚城村北,是依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戚城遺址而建設的。戚城遺址是豫北地區保存較好的一處古城遺址, 2004年,該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該景區由戚城遺址、會盟臺遺址、歷史陳列館、顓頊玄宮四部分組成。戚城曾是衛國權臣孔悝的封地,故稱“孔悝城。戚城遺址的古城墻,現存最高處7.5米,最寬處16米,城垣平面基本上呈方形,城垣內外的古文化層積相當豐富。自上而下依次疊壓著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以及商、西周、春秋戰國、漢代等文化層,其中漢代文化遺存較多。會盟臺位于戚城遺址東城門南側城墻外80米處。該臺長20米,寬16米,系人工夯筑而成,和戚城遺址的早期城墻為同時期所筑。據《春秋》、《左傳》等史籍記載,從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各國諸侯或史臣在戚城舉行了7次會盟,是我們春秋時期的聯合國。歷史陳列館里主要陳列的是在濮陽出土的一些文物。如:春秋時期的石斧、石鏟等,其中最重要的是1987年在濮陽縣西水坡出土的蚌殼龍,該龍用蚌殼擺砌而成,長1.78米,距今約6400年,是我國考古界目前發現的形體最長、距今年代最久遠的龍的形象,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該龍為“中華第一龍,命名濮陽為“龍鄉。顓頊玄宮相傳是顓頊制定歷法的地方。顓頊是我國古代“三皇五帝中的第二帝,他對人類的貢獻是比較大的,如觀測天象、制定歷法;改革原始宗教;規定男女有別,不許近親婚配等,他可以說是繼炎黃二帝之后又一位對華夏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作出貢獻的人文初祖。因其上古時期曾在濮陽一帶活動,所以后人為紀念他,在此修建了顓頊玄宮,大殿里不但有顓頊和夫人的塑像,兩側還用壁畫的形式展示了顓頊的功德。
關鍵字: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 文化層 濮陽縣 考古界 聯合國 陳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