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廊棚光影中的千年古鎮
美色西塘
縱橫交錯的幾條小河從古鎮穿過,白墻灰瓦的古老民居緊緊依偎,沿著小河兩岸延伸。如果遇到三月的細雨,西塘會更加平靜,綠色的河水輕輕泛起漣漪,幾只小船停靠在岸邊……這就是“生活著的千年古鎮”,拋開了塵世的喧囂,寧靜的古鎮時光特別宜人。
西塘地勢平坦,河流縱橫,自然環境十分幽靜,處處綠波蕩漾,家家臨水映人。小鎮上保存著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落,廊棚和古弄堪稱“雙絕”。
西塘橋多、弄多、廊棚多,另有幾處出名的私宅———種福堂、醉園、西園、薛宅以及姚宅等,從大門望進去,深宅小院,結構精巧,這些都是當年西塘古鎮上的有錢人家。從西塘鎮街道邊窄窄的弄堂拐進去,往里走,又到了另一個世界。
西塘風格
煙雨長廊:
西塘
煙雨長廊
長達幾千米的雨廊是古鎮西塘的特色。江南多雨的氣候使煙雨長廊如魚得水,更顯其魅力。它不僅僅是讓人們在雨中來去自由,其實也是一種江南平和的文化底蘊,當地的稱呼叫“廊棚”或者是“郎棚”?傳說的來歷許能讓今天的我們揣測它真正的含義。
古橋縱橫
古橋
橋對于江南,猶如今天互聯網上的超鏈接,絕不可少,江南因之而顯得多姿多彩。西塘的小橋數量多,樣式各異富有創意,更有許多古老的傳說。在翻修以前不僅僅是古橋,更有那種拱形的水泥橋等等,忠實地反映了小鎮的變遷。這一座座江南小橋是一枚又一枚的閃亮珍珠串在古鎮的脖子上。
水鄉茶館
江南水鄉有形形色色的茶館,幾乎都是當地最有江南古鎮情調的場所,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這樣的喧鬧畫面已經越來越淡了,也更充斥著現代的味道,但也許正是這樣的江南鏡頭才是真實的,毫無修飾的,走過茶館,總會不經意地張望一番。
古鎮小弄
西塘小弄
西塘眾多的弄堂,長長短短,深深淺淺,甚至有80cm寬的小弄,有的終年不見陽光,有的僅僅是兩戶人家的排水溝,更多的就是當年小鎮上的交通要道。這些小弄就好象一根根的網繩,將整個小鎮聯成了一張網,從每一點出發都可以到達任何一個地方。
西塘民居
西塘小鎮上沒有非常富有的人家,也就沒有像模像樣的豪宅。不過也正是如此,小鎮留下的古建筑成為了一個群體,而且大都深藏在小鎮不起眼的角落里,淹沒在青磚小瓦之中。江南不張揚的性格,也是許多的宅院普遍地一色模樣。
尋常人家
古鎮上的最大景點就是這種水鄉的人家,隨處可見,悠悠然然,自有平淡安逸的人情味,今天,像這樣的江南人家,你隨處可以看到,要是走運,能夠看到這種人家的紅白喜事,將是很難得的境遇。阿季總是一個喜歡看熱鬧的閑人。
景點
倪宅
倪宅
位于燒香港南,倪氏家族為鎮上書香門第,倪宅前后共五進,前有廊棚,后有花園,正廳名為“承慶堂”。西塘鎮文化底蘊深厚,廉政文化資源豐富,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把弘揚優秀廉政文化和發揚黨的優良廉政傳統結合起來,進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建設。目前,經過整合充實廉政教育資料,重新修葺一新的“倪天增祖居” 與杭州于謙祠、寧波清風園、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等10家單位被命名為首批“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成為了黨員干部接受廉潔從政教育,普通游客陶冶情操的一個場所。
護國隨糧王廟在西塘有個真實感人的故事。明代崇禎年間,嘉善一帶鬧旱災,鄉野顆粒無收,處處饑民。當時有個姓金的老爺,家中排行老七,人稱金七,是個朝廷押運糧食的小官,他專門在運河上押送糧船。一天,金七督運皇糧路經西塘,見魚米之鄉的百姓挨餓,在岸邊圍著求糧食,動了惻隱之心,將運糧船隊所有糧食盡施于民。皇糧給了百姓,可是欺君之罪,金七知道逃不過懲罰,投身于雁塔灣的河里,自盡了。當地百姓為了紀念這位舍己救百姓的好官,集資造了一座七老爺廟。
七老爺投河自盡后朝廷查清真相,追封為“利濟侯”,后又加封為“護國隨糧王”,七老爺廟也同時改名為“護國隨糧王廟”。每年的農歷四月初三七老爺生日,西塘要舉行廟會,大家把七老爺、七夫人兩尊行宮抬出廟門,從晚上十一點出發,各按預定路線巡游,一路旗幟飄揚,鑼鼓震天,鞭炮齊鳴,浩浩蕩蕩巡游,鎮上經過的許多地方都搭了帳篷,供七老爺與七夫人在帳內稍歇受供,到次日下午才回到廟中,然后在廟內開始演大戲,連演三天。場面熱鬧非凡,現在四月初三已成為西塘人一年中最大的民間節日。在七老爺廟里還掛了很多形似葉子的香包,稱為秋葉,因為秋天象征著豐收,這些葉子都是當地60至70歲的老人家手工縫制的。兩側大柱上的對聯:“旱裂連阡,施賑活人萬眾。仁留金邑,追恩長祀千秋”。雖只有短短十個字,但記述了七老爺那一段可歌可泣的事跡。
波光燈影 美色西塘
陸墳銀杏
陸墳銀杏在西塘鎮郵電路墳浜弄口,共兩棵,雌雄一對。種植于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銀杏老干婆娑,枝葉茂盛。雄銀杏高13.5米,圍抱3.92米;雌銀杏高9.35米,圍繞3.08米。陸邦出身西塘,做過都堂,為官清正,知識淵博,曾做過明朝通政御使趙文華的老師。傳說陸邦的住宅是趙文華用監造嘉善城墻時所多余的城磚建造的,遺址即是現在西塘南棚下的俞家弄。墓現已無跡可尋,只留下了墓周圍的石人石馬與這兩棵老銀杏樹,依舊屹立于此印證著這段歷史。
明清木雕館
位于燒香港北。該館陳列著250多件明清時期以來以西塘為代表的江南地區民居建筑木雕,有梁架、梁墊、撐拱、雀替、格窗等,雕刻技巧豐富多彩,剔地、地刻、漏雕、透雕等各展奇工,圖案典雅、工整、精致美觀,集中展現了江南民居木雕特有的柔美、細膩、清新、絢麗的格調。
中國酒文化博物館
古鎮西塘在歷史上就是個酒鎮,“酌好酒,吟好詩”,一直是古代很多文人學士的兩大追求。明代初年,大詩人高啟乘舟過西塘,特地停下來尋問酒家。在清代,鎮上名酒“梅花三白”聞香百里,民國初年的柳亞子多次醉飲鎮上,西塘的酒文化,可以說與古鎮同步,與古鎮齊名。
西部的釀酒世家劉西明先生看中了酒鎮西塘,將他幾輩人收藏的酒文化實物在這里陳列展示,在原有黃酒陳列館的基礎上新開了“中國酒文化博物館”,從一個酒文化的側面,用數百件實物對中國酒文化進行了全方位的探討,融知識性、趣味性、學術性于一體,在追本溯源中,提示了中國酒文化的清晰背景及其深刻內涵,涉及到民俗學、史學、經濟學、文學、藝術、醫學等多種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本文結束
關鍵字: 小河 特別 西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