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山名字的由來
盤山舊名無終山、徐無山、四正山、盤龍山。相傳東漢末年,無終名士田疇率宗族人隱居于此。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率軍隊北伐烏桓時,田疇請為向導,為大破烏桓建功,曹操對其“表封亭侯,食邑五百”。但田疇不受,仍然隱居于此,因此人稱田盤山,簡稱盤山。
俯瞰盤山
據《盤山志》載,從魏武帝曹操開始,唐太宗、遼太宗、遼圣宗、金世宗以及清代的康熙、乾隆等歷代帝王都曾游覽過盤山,并在盤山大興土木,開山建寺,留有300多處摩崖石刻。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善男信女,進山逛景。參禪禮佛,絡繹不絕。遠在初唐時,唐太宗李世民東征凱旋途中到此游賞,就曾贊口不絕,吟詩“茲焉可游賞,何必襄城外”,高度贊美盤山的絢麗景色。到明清兩代,這里建起寺廟72座、寶塔13座,行宮、樓臺比比皆是,景況空前,成為香火極旺的佛家圣地。唐代時期興佛教,盤山與山西五臺山東西相呼,被稱作“東五臺”。清幽的自然風光和眾多佛寺,引來了善男信女絡繹不絕,眾多的文人墨客等或來參禪禮佛,或來游山玩水,留下了無數詩賦墨寶、碑記題刻,以及傳奇故事,為盤山平添了許多人文景觀和無限情趣。清朝康熙皇帝進山9次,乾隆皇帝第一次巡游盤山時拍案稱奇,情不自禁吟出:“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 命人在山東部興建規模浩瀚的行宮“靜寄山莊”, 盤山發展鼎盛至極,此后他又27次到此巡游。帝王既以此離宮處理朝政,又以此為避暑之勝地。清帝為觀賞山莊景色,每年耗費巨資,選中國傳統造園之手法,集南北園林藝術之精華,使靜寄山莊成為宏偉壯觀,秀麗華美的皇家園林。
但時至本世紀上半葉,由于戰亂破壞、年久失修,建筑多不復存。抗日戰爭時期,盤山地區是冀東革命根據地之一。日軍實行殘酷的“三光”政策,盤山許多佛寺等毀于戰火和敵人的破壞,但盤山晴嵐迭翠的清秀風光依然令人鐘情。解放后,盤山腳下建立了烈士陵園,供后人瞻仰憑吊。英雄們用青春、鮮血和生命,譜寫了許多可歌可頌的篇章,使盤山比昔日更加壯美。許多革命遺跡已經向游人開放。近年以來,盤山的一些古建筑已經得到恢復、重建,盤山正以嶄新的姿容,再次成為令世人矚目的游覽勝地,迎候著國內外的旅游觀光者。
關鍵字: 東五臺 盤山 盤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