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龍頭
老龍頭位于山海關城南5公里處,是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城北的角山長城、城東的威遠城形成犄角之勢,拱衛著山海關城。明朝初年,大將徐達修建山海關時,就選中了在老龍頭這地方修筑入海長城。明萬歷七年(1579年)薊鎮總兵 抗倭名將戚繼光終于修起了一道入海23米的石城。
石城里修有河北長城第一道關口南海口關,第一座敵臺靖鹵臺,后來又在城垣上建起了一座高達10米的澄海樓。當時戚繼光是為防止蒙古騎兵趁退潮或冬季枯水季節從海邊潛入,動員土兵修建這座海上石城的。這座海上石城的基礎非常牢固。歷經海水幾百年的沖刷而不毀。據說初建立時,在海底反扣了許多鐵鍋,用以減少海水對石城的沖擊,這種獨特的建筑方法曾被載入建筑史冊。
從明初洪武年間到明末的200多年中,老龍頭不斷修建,逐步完善。直至清代,長城內外成為一統,老龍頭從此失去了軍事防御作用,成為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觀海覽勝的絕佳去處。特別是以“龍的化身自命的清代皇帝,把在老龍頭觀望“龍賴以生存的滄海,賦予至高無尚的寓意。康熙、乾隆等五個皇帝都多次到過老龍頭,留下了大量的詩文墨寶。令人遺憾的是,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山海關,老龍頭首當其沖,城池被毀。1984年,鄧小平同志發出“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號召,山海關人民重修了入海石城、澄海樓、靖鹵一號敵臺、南海口關、寧海城等建筑,使老龍頭重現了當年雄姿。
關鍵字: 八國聯軍 山海關 老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