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阿里山“大腸包小腸”的味道
這次臺灣之行的最大遺憾就要算阿里山了,因為就在我們出發前的一周(4月27日),阿里山的小火車發生了翻車事故,全線停運。如果上山,就意味著要以步行的方式代替原來火車行駛的那段路程,預計需要2個小時,然后再繼續步行至山頂,總計超過4個小時。這樣的行程對于一個老幼都有的旅行團來說幾乎是無法實現的。所以,我們最終與現實妥協,在阿里山的山腳下徘徊停留了一下,了以慰藉心中對于阿里山的那份期待。
有失也會有得,在山腳下,我品嘗到了阿里山的碳烤黑豬肉香腸,還有清爽的鮮榨白甘蔗汁。于是,我的記憶中留下了濃濃的肉香、清甜的甘蔗香、濃郁的綠茶香,這些都是阿里山的味道。
去阿里山要不就住在山里,要不就住在嘉義。從嘉義開車出來,不用多長時間,就進入了山區。天氣不算晴朗,阿里山隱藏在遠處的霧霾之中。
阿里山國家公園中綠意盎然。
我們今天的行程止步于山腳下,就在此停留一下,便直接奔向高雄。于是,在高雄,我們有了半天的自由活動時間。這里有一座寺廟,如果一路上所見的很多寺廟一樣,顏色艷麗得有些扎眼,外部裝飾十分繁雜,這好像是臺灣寺廟的一個風格。
寺廟的名字叫做“龍隱寺”,很好聽,很江湖。
寺廟前的香爐內青煙繚繞。支撐香爐頂部的柱子制作十分考究,柱子上是盤龍圖案。用青銅制作這樣的造型,工藝想必是十分復雜的。
寺廟左側還有一個亭子形狀的香爐,煙就從亭子的頂部裊裊升起,后面便是綠色的阿里山。
走近寺廟,可以看見外面檐柱之間的畫全部都是立體的小型雕塑,內容應該是民間傳說或故事。雕塑雖小,人物造型卻很生動。
飛檐之上密密麻麻雕塑了一組一組的人物,雖然我并不喜歡這樣風格的寺廟,但也深深感慨建造寺廟工匠的手藝和心思。
寺廟的內部很簡單,進了大門,便是香爐,之后便是供奉的佛像。與外面紛亂的色彩相比,大殿里面要莊嚴很多,以黑色和金色為主。
殿頂全部是用深色檀木雕刻而成,工藝十分精美。
從寺廟出來,忽然飄來一陣肉香,原來香味兒是從旁邊小街上傳來的。一個小伙子正在一個大炭火盆上烤著豬肉和豬肉腸。
這些豬肉不是普通的豬,而是阿里山地區在山中放養的山黑豬,所以肉特別的香!看著就要留口水了吧。
臺灣香腸其實早已經揚名在外了,這種用山黑豬做的香腸更是上品,絕對不能錯過。
隨著溫度的升高,香腸已經滋滋冒油,表皮開始有些微微變焦的時候,香腸就烤好了。顏色淺一點的是原味的,有些發黑的是加了高粱酒的。
白色的是糯米腸,是用來做臺灣著名的小吃“大腸包小腸”的。
任何一個細節都決定著最終的味道,這里的碳烤香腸是用原木來烤制的,所以味道出眾,如同北京烤鴨要用果木烤制一樣。
小伙子不停的翻轉著香腸,漸漸的,一根根香腸已經變得表皮光亮。
迫不急待的點了一根原味的,小伙子將香腸切成厚片。
咬上一口,果然是鮮嫩可口,肉汁四溢,實在是超市中那些真空包裝的香腸所無法比擬的。
很快一根香腸被消滅完畢,我又瞄上了大腸包小腸。覺得細的香腸不過癮,于是加價讓店主把里面的“小腸”換成胖胖的高粱酒香腸。制作的時候先把糯米腸從中間一切兩半,然后刷上秘制的醬料,最后把香腸放上,就大功告成了!
這個為我特制的產品被我稱為“大腸包大腸”。味道嘛,還是你自己親自來品嘗吧。。。
吃完香腸,需要找些清爽的食物來中和一下。不用走遠,旁邊就有鮮榨的白甘蔗汁。
白甘蔗看上去是淺綠色,與我們這里種植的紫色甘蔗很不一樣。
榨出來的汁也是綠色的,看起來就十分清涼可口,而實際上也是如此,喝起來十分甘甜清爽。
這里的甘蔗汁可是百分之百全天然的,攤位旁邊就放著榨汁機,把甘蔗從上面放進去,淡綠色的甘蔗汁就從下面的管子里流出來,完全沒有任何添加劑。
冰鎮的甘蔗汁和山黑豬肉腸果然是絕妙的搭配。
最后順便介紹一下我們這次在嘉義所住的汽車旅館。嘉義市是去阿里山的必經之地,也可以說是阿里山的大本營。這次跟隨旅行團所入住的是一家汽車旅館,開車來的朋友可以直接把車開進去,停在一樓,然后從車庫直接進入房間。
房間超大,兩張雙人床,非常適合帶孩子來的家庭居住。而且既然旅行團能安排在這里,相比費用不會太高。缺點是不在嘉義最繁華的市中心,如果是自駕旅行的話不用介意。
這個小東西是飲用的熱水,小心不要被燙到。
嘉義還有一樣路人皆知的著名美食,就是火雞肉飯,來嘉義的朋友不能不嘗。
火雞肉被切成絲,配上臺灣的蘿卜咸菜和鹵蛋,看起來很清淡,實際上味道很香濃,因為米飯里已經融入了雞湯。我只是在離酒店最近的一家買的,大家可以再查一下嘉義最正宗的火雞飯在哪里。
關鍵字: 臺灣阿里山 小腸 旅行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