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最后的木屋村落
在大城市生活久了的人,都會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擁有一座小木屋,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出發之前,在烏煙瘴氣的北京,我習慣性的到國家氣象局網站。查了查長白山所在的城市——吉林省白山市在未來幾天的天氣和過敏指數。還好,秋高氣爽,過敏極不易發。一切準備就緒,我迫不及待的踏上旅程。
當車子行駛在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中,呼吸著城里永遠不可能擁有的清新空氣,綠色的情緒感染了每一個人。興奮地在車窗前拍了這張照片,恍惚以為是<非誠勿擾>里的北海道。
路邊掠過的森林、小屋和葡萄園。每次出行,經常會覺得路上一閃而過的風景甚至比所謂景點還要美。
這次,我沒有錯過。我的坐騎,騎著他穿行在林間公路上,看夕陽西下。
從來沒有想到在如此普通的黃昏,如此平常的山林,在金色的夕陽下這樣迷人
試圖抓住這突如其來的美麗,卻經常由于美麗來得太突然而手足無措
我們站在公路的大橋上,看山坳里如夢如幻的小村莊,悄悄躲進夕陽下的森林中。
裊裊炊煙,更讓這無名小村莊充滿了童話般的色彩。好想走入這如畫的村莊,親手觸摸彩色的生活。無奈她不是旅途中的主角,我們只有十五分鐘的擦肩而過。
然而旅行中總是充滿未知,后面的行程中我們卻意外探訪了長白山腳下一座古老的木屋村落。從天池下來,吃完午飯已經下午三四點鐘,原定的行程因為時間關系被迫取消。當地導游決定帶我們去看看一座古老的木屋村落,原住民原生態。
木屋村離長白山西坡景區大門不算太遠,但下公路后要經過兩三公里坑坑洼洼顛簸的土路。隱秘在深山老林中,據說除了玩戶外玩攝影的,很少會有游客涉足。
長白山地區是滿族的發源地,這里的傳統民居建筑不用磚,不用瓦,不用石,而是以圓木構屋,木墻、木瓦、木煙囪,形成了獨特的面貌。木屋村建于1937年,目前還保留著30多座木屋,原住民們至今仍生活在原生態的木屋中。這些木屋是當年長白山的先民開疆拓土、生產、生活的歷史見證,對于研究長白山歷史文化有很高的價值。據說90年代一位畫家在森林里寫生時發現了這些建筑,是目前長白山保存最完整的木屋村,被稱為“長白山最后的木屋村落”。
整個村莊完全是自然狀態,寧jingan詳。沒有游人,不收門票,沒有強買強賣。
更沒有什么喧囂的工業、繁華的商業,甚至連農業也停留在很原始的階段,沒有大片的農田,偶爾看到幾只散養的雞鴨。
大部分木屋的外觀都已經破敗不堪,如果不仔細分辨,甚至看不出與北方農村常見的房子有多大區別,但這些房子從屋頂到圍墻甚至連煙囪全都是木頭的,可以想象當年生活在莽莽原始森林中的山民,如何利用俯首可得的是大樹,不雕、不琢、不鋸,而是略施斧砍、錛削,壘垛而成這些古樸天成的木屋。電燈、電視,和每家房子上的衛星電視天線,把我們從幾十年前的夢中拽了回來。村里好像很少有外人來,村民們很淳樸,時不時有人好奇地問我們是來干什么的。。。如果不是有當地朋友帶領,我們很難闖入他們的世界
圍墻和院門也都是木制的。不知是為美觀還是擋風遮雨,很多房子上都蓋了這樣藍色的防雨布,初看覺得很煞風景,可在照片里還挺提色的。
當地人貌似很喜歡藍色,這些門窗顯然都是新漆的,有些希臘風。
這個村的大名“撫松縣漫江鎮錦江村”是剛才整理照片時才知道的。這樣的木屋村在長白山甚至整個東北地區都已經很罕見,吸引了很多文物專家和學者,現在已經成為長白山非物質遺產保護單位。
木屋選用的建筑材料全部是山林中的木材,建造方法是根據建造的房屋大小,將原木兩端鑿刻成凹槽,然后相互咬合疊摞在一起,搭成房屋四壁的“木墻”,為了遮風擋雨木墻上還要用泥巴加固。
再將松木鋸成“木段”,加工成“木板瓦”,也叫“苫房板”,覆蓋于房頂擋雨,再用一根完整倒木掏空成筒狀立在屋外做煙囪。居住在這里的村民稱這樣的小木屋為“木坷垃”,延續著先人的居住習俗,砍樹造屋,代代相襲,綿延至今。
林區里缺乏磚瓦石材,最得天獨厚的資源就是木材,每家每戶門口都能看到堆積如山的木頭。
但這些只是檔次最低的木材,一般只用來燒火做飯。很多木屋由于經費問題以及森林保護而年久失修,破敗不堪。木屋村現在是文物保護單位,不能建造新的磚石房屋,如何做到既維護木屋的古老面貌又讓村民生活質量有所提高,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隨便走入一戶村民的宅院,迎接我們的是狂叫不止的大黃狗,還好是拴住的,否則我們要奪路而逃了
吉林是全國最大的玉米產區,一路上都能看到一望無際的玉米地,在老鄉家里自然也不能少。蘑菇、人參也是當地特產,引得同行團友競相購買,但人參真沒比蘑菇貴多少:)
玉米芯應該是當地人的燃料和牲畜的飼料
純天然的大瓜子,我們沒少吃,后來據說人家是喂牛的
這紅色的果子你們知道是什么嗎?
當地民風淳樸,祖祖輩輩居住在這里,很多人羞澀地不愿面對鏡頭,拍房子可以,拍人不行
屋子內和其他北方農村并沒多大差別,甚至和我小時候看到的農村也差不多,這樣的農村不用來長白山,在北京四五十公里外的郊區就能找到,30年改革開放其實并沒有給這些人群帶來太多變化。
灶臺上一盆正準備下鍋的土雞,如假包換的綠色有機食品。
村子很小,只有一條窄窄的土路穿過,這就是村里的主路了
小磚窯旁一條玩具般的小狗呆呆地看著我們這些陌生人。
又見炊煙,我追逐著幾只大鵝而去
半山腰上只有兩戶人家,最后下山時有同伴軟磨硬泡向人家買了幾斤野生蘑菇
小山坡上的田園牧歌
牛可能是這里最大的動物,也是村里最值錢的東西
遠處的長白山在夕陽下逐漸模糊
原始森林,古樹參天,此情此景恐怕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田園風光吧
初生牛犢不怕人,看到人還很興奮,反倒是我們被追得四處亂跑
小牛們突然安靜下來
原來是有美女給拍照。不知小牛是被美女吸引,還是被美女的一襲紅衣嚇住了
暮色中山坡上孤獨的老牛,我們也即將隨著夕陽離去
希望這樣的村落能夠永久保留下去,不會由于殘破衰敗而消失,也不會因為過度開發而改變。
回到下榻的長白山天域酒店,忽然發現酒店的大堂也是由實木構成,充滿林區特色。
不知建筑師在設計這座長白山腳下的5星酒店時,靈感是不是來自于長白山深處的小木屋呢,也許這就是另外一種傳承吧
關鍵字: 世外桃源 習慣性 氣象局 長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