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石河子市東北15千米的瑪納斯河出山口,兩岸山體起伏交錯,大多呈紅褐色,瘋狂的瑪納斯河水從狹長的山崖中咆哮而出,然后進入寬闊、平坦之地,在長年奔騰不止的水流蕩滌下,在此沖刷出一個巨大的喇叭口,便由此得名“紅山嘴”。在紅山嘴西岸石河子十戶窯村(因清朝末年最早只有十戶農家于山腳下挖掘窯洞居住而得名)的一個山頭頂部,現在還依稀可見一處房屋坍塌后的殘垣,在山體中段的斜坡上還有一條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和一塊數百平方米的平臺。這就是當地百姓傳說已久的紅山廟遺址。紅山廟又叫“羊馱廟”,其來歷源自當地百姓相傳的一個故事。據說在多年以前,一個靠四處云游、化緣度日的僧人,一日來到瑪納斯河上游西岸的一座土山腳下,因此地人煙稀少、寸草不生,直到傍晚也討不到齋飯,便強忍著疲憊和饑餓在山頂上盤腿打坐,于夜間饑寒交迫,昏睡在地上奄奄一息。第二天清晨,幾位當地村民趕著羊群經過這里發現了餓昏過去的和尚,善良的村民便把他背下山放到不遠的村子里,并好心的給他喂飯喂水,救醒了生命垂危的和尚。意外得救的和尚百感交集,在和村民們交談中得知,由于當地沒有水源,山高地荒,缺草少樹,村民的生活特別艱難,放牧和飲水都必須到山下遠處的瑪河,十分不便......
意外撿回一條性命的和尚心存感激地帶著村民慷慨贈送的糧食離去,獨自一人重新回到了山頂。為了報答村民們的救命之恩,他決定長期留在這里尋找水源,把這塊荒地變成牧場,幫助這些淳樸善良的人們建設家園。于是,和尚就在他曾打坐昏睡了一夜山頂上安下身來,并從村民手中討來一只衰老的山羊,每天牽著羊下山四處尋水,回來時在羊角上掛上幾塊沿途撿到的廢棄磚瓦和少數樹枝,一點一點馱上山勢陡峭的紅山頂部。日積月累,從不間斷。慢慢地,他用這些材料和泥土在山頂上自己動手蓋起了一座小廟,從此有了一個可避風雨的安身之處。一天,他來到一座高山腳下的亂石岡處,見這里長有一片枝繁葉茂、郁郁蔥蔥的榆樹林,林間綠草如茵,周圍的地上土質潮潤,在幾塊大石頭下面仿佛還能聽到嘩嘩作響流水聲,禁不住心中大喜。他顧不上自身的疲勞,連忙用手去搬,用肩去扛,用背去背,用棍子去撬,費盡周折終于把一塊塊石頭搬開。忽然,幾股清涼的泉水從山腳下的石縫中噴了出來,順著山坡流向山下的大片荒地。有了充足的水源,山腳下大片的荒地可以耕種了,羊群不必再翻山越嶺四處找水尋草了,村民們的眉頭也可以舒展了,但矢志不渝、以德報恩、殫精竭慮、造福于民的和尚卻不見了。當從此可以在此耕田放牧、安居樂業的村民們驚詫地來到山頂上的那座小廟時,只見人去室空,只有和尚在光禿禿的墻壁上畫的一只山羊,羊角上仍掛著幾塊磚頭......從此人們再未見到和尚的身影 。
這座被當地百姓稱為“羊馱廟”的紅山廟究竟建于何時已無法考證,但它的存在卻是千真萬確的。據著名青年作家景俊先生考證并著文記述,在1966年以前,這座地處紅山頂上的羊馱廟還保存完好,廟里有一個面目安詳、老態龍鐘的和尚整日大門不出,虔誠的念經修煉,為上山敬佛者燒香點燭、抽簽釋疑。老和尚還養了一只山羊,這只山羊隔幾天就會獨自馱著空水罐、空糧袋沿著陡峭的羊腸小道蜿蜒而下。村民們一見山羊下山就知道是廟里的老和尚缺水缺糧了,于是就主動往山羊背的空罐裝滿水,往糧袋里裝些糧食,忠實的山羊又會滿載村民們的饋贈沿著原路上山而去......周而復始,年年如此。自文化大革命后,人們就再也沒見過那只馱著水和糧食丁丁當當、優哉游哉地上山下山的了,紅山頂上的那座孤廟也被“紅衛兵”小將破“四舊”時而拆毀,那個與世無爭、布衣素食的老和尚從此再不見蹤影。
驗證碼:
匿名發表
出疆旅游電話: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 新疆散客旅游電話: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