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湖傳奇
出縣城朝西走,一座座古老的烽燧遺址,像專為行人指路的航標,把我們帶到一座拔地而起的孤山腳下,同行的老胡在車上指著那山說:“你看,被人譽為八景之一的‘鏡泉宿月’就在那里”
下車行至山前,果然有六眼泉水,從怪石嶙峋的巖縫中潺潺流出。清涼的泉水,在山腳下的一塊塊巨石中間,匯成碧池一泓,宛若耀眼的銀鏡,倒影著我們的身影。一向愛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我,這是不禁向老胡問起“鏡泉宿月”的由來。老胡不等我問完就笑著說:“相傳,在古時,這里住著一對癡心相愛的戀人。他們每當星明月朗的夜晚,便相約泉邊幽會,對著水中的明月,山盟海誓,永不變心。后來,這對青年為反抗封建禮教,雙雙逃出家門,跳進泉中殉情。據說,從此以后,泉水中便常常映出兩個緊緊相依的月影,使前來觀景的文人學士觸景生情,給它取了個詩情畫意的美名,流傳至今。”
正在湖邊汲水的幾個哈薩克族姑娘聽到這里,忍不住抿嘴一笑。我見她們笑的蹊蹺,便上前尋根究底。在我再三催問下,其中一位細高挑個兒的姑娘說:“我們哈薩克人沒聽說過‘鏡泉宿月’的故事,只知道它叫‘漢姑泉’。”“為什么叫‘漢姑泉’呢?”“說來話長。聽老人們講,很久很久以前,巴里坤湖邊就住著不少漢族農民和我們哈薩克牧羊人。他們和睦相處,情同手足,用勤勞的雙手,引來甜美的巴里坤湖水,澆灌農田和牧場,過著豐衣足食的好日子。可是,附近有一個惡魔,卻一心想破壞人們的幸福生活。一天,他使出法術,揮鞭趕來一座大山,要把人們賴以生存的巴里坤湖填死。就在那座大山快填沒巴里坤湖的時候,村里走出一位勇敢的漢族姑娘,與惡魔展開一場搏斗,不幸被惡魔戰敗,壓在山下。從此,湖水變小了,甜水變苦了,田園荒蕪了,牧草枯萎了,得意的惡魔狂笑了。然而,那個壓在山下的漢族姑娘,并沒有向惡魔低頭。他見父老鄉親們背井離鄉,四處逃亡,悲痛萬分,遂將自己的淚水化作山泉,一點一滴地穿透巖層,終于給干旱的草原重新帶來歡樂。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舍己為人的漢族姑娘,就把它叫‘漢姑泉’了!”
聽了美麗動人的傳說,更加游興盎然。我們登上湖車轉眼便駛抵巴里坤湖濱。但見湖面煙波浩淼宛如一塊人間難覓的翡翠,鑲在群山和綠草之間。清澈碧透的湖水,在陽光下不斷地變幻著迷人的色彩。它一會兒像匹光滑柔然的綢緞,一會兒又隨著輕風,蕩起波光粼粼的漣漪,恰似千萬條銀魚追波逐浪,歡騰嬉游。我們下車走進湖畔,那一湖碧水,不知怎么搞的,又忽然從我們的眼底漸漸伸展開去,一直到水天相連的盡頭,簡直令人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數不清的天鵝、野鴨、雪雁、燕鷗等水鳥,有的在湖面上安然遨游,旁若無人;有的在草叢中談情說愛,孵卵育雛;有的撲展雙翼,騰空翱翔,使我們仿佛闖進“水鳥的王國”。陣陣清風從浩瀚的湖面徐徐吹來,吻人面頰,拂人衣角,又使我們宛如身臨大海,心胸為之開闊!
夢幻般的湖光景色,固然叫人心醉,那湖中蘊藏的巨大財富,更令人驚喜。《鎮西廳鄉土志》說,在巴里坤縣城西北,“有潴水之淖爾,即蒲類海也,因城以名,水曰巴爾庫勒,周約七八十里,其水停蓄不泄。但淤泥不可近,而蜃樓海市人常見之。北偏橫以石梁,東可行,土人謂之海。帶側,即產鹽”。據我國地質科學工作者初步勘探,面積130平方公里的巴里坤湖,整個湖底全是潔白晶瑩的固體芒硝,貯藏量達3800萬噸以上,按目前每年開采4萬噸計算,可供開采900年之久!如今,這座寶湖每年都給生活在巴里坤的9萬多各族群眾,提供價值數百萬元的芒硝、食鹽和硫化堿。哈密化工廠生產的元明粉,暢銷國際市場,也是巴里坤湖的芒硝為原料的。而奔馳在巴里坤草原上的一群群駿馬,則自古以來就與有著“天馬”之稱的伊犁馬和被人譽為“龍駒”的焉耆馬齊名于世。勤勞智慧的哈薩克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培育了無數的優良馬匹。自漢朝到清朝2000多年間,通過“朝貢”、“互市”方式,將少數民族地區出產的優種馬源源不斷的輸送到內地。據歷史文獻記載:“朝貢”的馬匹,少則一次幾匹,幾十匹,多則幾千匹。“互市”的馬匹,少則一次幾百匹,幾千匹,多則幾萬匹。這些優良馬輸入中原,對于發展我國的農業生產和鞏固國防,起了很大作用。邊疆少數民族做出的這一歷史貢獻,是不可忘記的。同時,通過“互市”加強了民族間的團結,豐富了各族人民的生活。同行的老胡說:“今天,人們還能在哈薩克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清楚地看到歷史留下的深遠影響喱!”新疆旅行網(http://www.natixis-am.cn)編輯
驗證碼:
匿名發表
出疆旅游電話: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 新疆散客旅游電話: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 |